admin

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反思,长度单位单元教学反思

admin 感悟评价 2024-06-01 36浏览 0

小学三年级数学《千米的认识》教案及教学反思

1、【篇一】小学三年级数学《千米的认识》教案 教学目标 (一)知识与技能: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,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,知道1千米=1000米。 (二)过程与方法:利用迁移的规律,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,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。

2、【篇一】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《认识千米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: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《数学》三年级下册第20~21页例1及想想做做1~5。 教学构想: 例题首先呈现了三幅涉及长度单位“千米”的图片,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,进而产生认识千米的心理需求。在此基础上,向学生介绍千米。

3、《千米的认识》这节课中,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,从生活实际出发,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,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。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,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,拓展了学生的视野。《数学课程标准》中新的理念提出,动手实践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。

4、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一: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 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,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。

三年级上册数学《测量》教学反思

1、【篇一】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《测量》知识点 在生活中,量比较短的物品,可以用毫米(mm)、厘米(cm)、分米(dm)做单位。 量比较长的物体,常用米(m)做单位。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(km)做单位。 运动场的跑道,通常1圈是400米,2圈半是1000米。

2、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。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,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,引导学生总结出米、分米、厘米、毫米之间的关系。首先,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、铅笔,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,然后实际测量一下,看谁估计得准确。

3、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,是学生身边的数学。因此,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,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、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,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,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。因此,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。

4、教学反思:气温计的读数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有了练习,本课读数不是重点。但在什么地方测量气温对于学生而言有一点难度。课上我提供了3幅图,让学生选择测量气温的地方,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郊外阳光照射下,理由是通风、有光照等。

5、课前反思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。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,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,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,往往都在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。当然,这些方法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,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,它却有着某些不足,需要我们改进。

6、一)如何使用气温计 在三单元前两课我尝试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词。这一节课学生自主勾画效果还不错,能够抓住使用气温计的重点注意事项。

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《测量》知识点、教案及教学反思

【篇一】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《测量》知识点 在生活中,量比较短的物品,可以用毫米(mm)、厘米(cm)、分米(dm)做单位。 量比较长的物体,常用米(m)做单位。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(km)做单位。 运动场的跑道,通常1圈是400米,2圈半是1000米。

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,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。比如,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,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,从经验方面来讲,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,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。所以,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、测、议,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。

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课前反思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创造者,才能全面盘活教育资源,全方位优化教学资讯,在开放的、多样化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。

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一: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 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,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。

《测量降水量》是20xx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。在本课的教学中,要让学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;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,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,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;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,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,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继续浏览有关 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反思 的文章